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天统九年的初春,襄郢城还沉浸在伐越大捷的喜庆之中。

城门楼上旌旗猎猎,甲士逡巡其间。

街道两旁还张贴着歌颂楚军赫赫战功的告示。

不久前举办的公孙庆、孙恪、沈浪三位将军的凯旋仪式盛大而隆重,太子熊恒代天子亲自出城迎接,赐酒三军,犒赏有功将士。

然而,在这普天同庆的表象之下,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

大将军府内,本该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会议,但在这会议之上,左将军荆云指着悬挂在墙上的巨幅地图,向其他几位将军说道:

“诸位,越国已平,东南方安定,如今我大楚兵锋正盛,理应乘胜北上,剿灭秦、赵、燕三国残部,彻底扫除楚国的边患,断绝这三方实力卷土重来的机会!”

左后将军蔡河立即附和道:“左将军所言极是!赵氏残部逃窜至阴山以北,秦国君臣盘踞在陇西附近,燕君现在更是已经占据辽河一隅,此等疥癣之疾,若不及时清除,恐成后患!”

其他将领也纷纷表态支持,一时间,大将军府内主战之声高涨。

白毅将军平静的扫了众人一眼,心中也都是明白这几人的心思。

越国灭亡之后,楚国几乎很难再有战事,没有了战争,楚国的将军们就没有了立功的机会,荆云等人都已经封君拜将,现在之所以还希望楚国征战,无非是向其传递各自手下之人的声音,或者说是楚国军队的声音。

白毅自己派系的将领同样是有这种意愿的。

很快,一份请求北征的奏章就被送到了理政殿。

理政殿内,气氛却与大将军府截然不同。

总理大臣卜子夏手持大将军府奏章的副本,这副本是皇帝熊章让人送过来的。

卜子夏看着众人眉头紧锁的说道:“刚结束越国战事,又要北上用兵,国库如何支撑?民生如何恢复?”

昭信翻开户部的账册,语气沉重:“前年大旱,虽经太子妥善处置,未酿成大乱,但各地仓储已空。

伐越之役又耗银三百万两,粮五十万石,若再兴兵,又要消耗无数钱粮,国库肯定是难以为继。”

沈明更是直言不讳的道:“连年征战,百姓疲惫,本官近日巡视各州郡,多见田地荒芜,丁壮稀少,若不休养生息,恐生内乱。”

理政殿的五位大臣中,五人明确反对立即北征。

这场争论很快从理政殿蔓延到整个朝堂。

文武百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主战派以军方将领为主,强调战机稍纵即逝;主和派则以文臣为代表,主张民生为重。

太子熊恒监国理政,面对这场争论,他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一方面,他理解将领们建功立业的心情;另一方面,他也深知连年征战给国家带来的负担,其实在他心中是支持休养生息,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政之上,但这事是军方提出的,太子熊恒在仔细权衡后,他决定将这场争议交由皇帝裁决。

熊章在勤政殿,仔细阅读着文武双方的奏章。

窗外,春雨绵绵,滋润着久旱的大地。这位统治楚国已经有四十六年的皇帝,此刻显得格外沉静。

三日后,熊章在理政殿召集重臣,亲自宣布了他的决定。

“北征之议,暂且搁置”,熊章的开场白让在场的武将们面露失望之色,但他接下来的解释,却让所有人陷入了深思。

“朕之所以不同意立即北征,原因有三。”熊章站起身,走到地图前向诸卿说道:“这其一,国内刚经历大旱,又经越国战事,确实需要休养生息,理政殿诸位爱卿的顾虑,不无道理。”

他的手指划过北方广袤的草原:“其二,秦、赵残部此时尚未在大漠站稳脚跟。朕当年故意网开一面,放他们北逃,就是要让他们去与义渠、东胡等异族争夺生存空间,若现在出兵征讨,岂不是帮他们扫清了敌人?”

这个战略考量让在场的武将们恍然大悟。

确实,如果现在出兵北上,秦赵残部很可能与异族联合抗楚,或者干脆再次远遁,让楚军扑空。

而如果他们与异族互相消耗,楚国正好坐收渔利。

最后,熊章的手指停在辽河地区:“至于燕国残部,历经近十年,才勉强在辽河之地立足,如今他们刚开始开发此地,就像果树刚刚开花,远未到结果之时,此时摘取,为时过早。”

有了皇帝的明确态度,北征之议很快平息,楚国开始将主要精力转向内政。

天统九年三月,熊章颁布《休养生息诏》,宣布了一系列恢复民生的措施:

减免受灾州郡三年赋税;鼓励开垦荒地,新垦田地五年不征;遣返部分士兵归农,增加劳动力;兴修水利,改善农业条件;继续推行鼓励生育的法令...

与此同时,吏治整顿也在加紧进行。

楚国的御史台和吏部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一批贪腐无能之辈被革职查办,一批年轻有为的官员得到提拔。

太子熊恒则专注于经济恢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改革漕运,降低运输成本,持续发展海运;规范市场,打击奸商;鼓励手工业发展,提高商品质量,鼓励商家发展核心技术。

再次规范楚国技术专利的执行制度。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楚国的经济逐渐从旱灾和战争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化教育的推广。

在卜子夏的主持下,楚国在县一级开始设立学校,推行教化,不仅教授楚礼,还增设算术、农学、医学等实用科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