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6章 那一代人太过可敬 (1 / 2)
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京城西城区夕阳红养老院的银杏树下,几位白发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下棋。
周志高穿着深色夹克,混在前来慰问的工作人员中,听着棋子落盘的清脆声响,目光落在不远处宣传栏里的养老金政策解读上,“机关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8200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均3500元”的字样,在秋日阳光下格外醒目。
“张大爷,您这棋走得妙啊。”周志高顺势坐在观棋的老人身边,笑着搭话。
老人抬头看他一眼,摆了摆手:“不行不行,老糊涂了,不如年轻时利落。”
“您年轻时是做什么的?”周志高递过一瓶矿泉水。
张大爷拧开瓶盖喝了一口,眼神飘向远方:“在工厂干了一辈子,炼钢的。”
“那时候加班加点是常事,工资不高,但交社保从不含糊。现在退休了,每月三千多养老金,够花了。”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几分坦然,“机关同志年轻时交得多,领得多也正常,就是希望比例能再匀匀,让我们这些老工人晚年更宽裕点。”
周志高心里微微一沉。这正是他近期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养老金“多缴多得”的原则无可厚非,但机关与企业、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部分老人的基本生活虽有保障,却缺乏品质可言。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养老金比例优化”几个字,指尖在纸页上反复摩挲。
沿着鹅卵石小路往前走,护理站的护士正给一位卧床老人擦身。老人名叫李桂兰,脸上布满皱纹,右手腕上有一道深深的疤痕。
“李奶奶,这疤是怎么来的?”周志高轻声问道。
护士叹了口气:“奶奶说是当年打仗时留下的,具体的她不肯多说。”
“她无儿无女,去年摔断了腿,一直在这里住着,每月就靠两千多的城乡居民养老金过日子。”
周志高的心猛地一揪。他想起前几天在民政部门看到的档案,有近千名退伍老兵的养老待遇没有落实到位,部分人因为档案丢失,连参战补贴都申领不了。
“李奶奶,您当年是不是参加过抗美援朝?”
李桂兰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去:“都过去了,不提了,国家现在挺好的,我不能给政府添麻烦。”
这句话像重锤砸在周志高心上。
他在养老院待了整整一个上午,遇到了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炊事员,隐姓埋名的女卫生员,还有当年负责军工生产的技术员。
他们胸前或许没有勋章,口中从不说功绩,却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如今老了,只想着“不给政府添麻烦”。
离开养老院时,周志高的心情格外沉重。
老郑递过来一份《养老保障现状调研报告》,上面一组数据刺痛了他的眼睛:全市参战老兵中,有15%的人养老金低于3000元,23%的独居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及时就医,城乡养老院的护理人员缺口达万人以上。
“立刻通知民政局、社保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负责人,下午两点到组织部开会。”周志高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会议室里,三位局长刚落座,就看到周志高放在桌上的养老院照片和调研报告。
“这些老人,当年为国家流了血、拼了命,现在我们要是让他们晚年过得不好,就是忘本。”周志高的目光扫过三人,“今天找你们来,就一个目的:解决养老保障的痛点,尤其是老兵和困难老人的待遇问题。”
退役军人事务局王局长率先开口:“我们已经在排查参战老兵的档案,但部分老人当年是秘密参战,档案记录不全,核实难度很大。”
“难度大不是借口。”周志高打断他,“成立专项核查组,走村入户找证人、查史料,哪怕是手写的证明,只要属实就认。”
“另外,参战老兵的养老金每月增发1500元,参战补贴从下月起提前发放。”
社保局李局长面露难色:“增发养老金需要财政资金支持,今年的预算已经定了……”
“预算可以调整,民生问题不能等。”周志高转向财政局列席的同志,“立刻申请养老专项追加资金,优先保障老兵待遇。要是资金不到位,我去跟财政部长谈。”
民政局张局长赶紧补充:“我们正在推进养老院提质改造,但护理人员招不到人,很多年轻人嫌工作累、工资低。”
“提高护理人员薪酬,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周志高当即拍板,“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员每月补贴2000元,有专业资格证的再加1000元。”
“另外,要求三甲医院与养老院建立对口支援,每周派医生上门问诊。”
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最终敲定五项硬措施:一是建立参战老兵“一人一档”,三个月内完成所有待遇核实与补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