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从安帝到桓帝,这期间大汉六帝,历经六十二年。

而安帝刘祜(hu)在位十九年,除一开始邓太后临朝称制,掌控朝政的十六年,大汉尚且安稳,之后呢!

等邓太后一死,刘祜那家伙做了什么啊!

其宠信宦官与乳母,废太子刘保,根本不在乎大汉的朝政。

天灾爆发,国库空虚,还要大兴土木。

便是如此情况,这家伙还要外出巡游,结果呢,就这样暴毙了!

留下那么大个烂摊子,大汉的衰败,就是从这家伙开始的啊!

至于其后的汉少帝-刘懿。

这位在位只有七个月,紧跟着就病逝,要说责任,在位七个月,年仅十岁的傀儡,又能有什么责任?

而紧跟着继位的汉顺帝,刘保,同样在位十九年。

虽说其推行新制,整顿吏治,使之大汉有中兴之象。

但其英年早逝,在位之时又过分倚重外戚、宦官,以至于身死之后,留下的问题更为严重。

其逝去之后,年仅两岁的冲帝继位,什么都做不了。

大汉权柄被外戚死死把控。

如此,不到一年,大汉朝政腐败,天下民不聊生。

冲帝夭折,质帝又被扶持而上。

其年纪稍长,但也不过八岁。

可惜,质帝不知内敛,虽有些聪慧,但也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

皇权衰微,权臣当道。

直至堂兄桓帝刘志继位。

比起质帝,堂兄十五岁继位,倒是内敛隐忍了许多。

其初期隐忍,直至十数年后,一举诛杀权臣,开始亲政。

初期倒也有几分英明,但彼时的大汉,已经非昔日之大汉。

其放任宦官势力增长,跟着又发动党锢,随后便沉溺于享乐之中。

彼时。

大汉国库几乎被对方挥霍一空啊!。

等到他接手的时候,也才十二岁啊!

外戚权势滔天,他也只能委曲求全,学着当初堂兄那般隐忍。

等到时机成熟,他想要拿回权柄,也只能倚重那些宦官。

朝堂之上的那些世家大族,哪一个能指望?

他的班底,只有那些宦官,他也只能依仗那些宦官。

他不是什么都没做,针对豪族垄断,他延续三互法,他创立鸿都门学。

国库空虚,他也只能学着堂兄卖官鬻爵。

连年天灾不断,他能如何?

天灾爆发,土地兼并是谁的祸?

把那些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银钱,交给那些世家大族去赈灾吗?

赈的谁的灾?

到最后,那些银钱粮草能到那些灾民百姓手上吗?

怕不是都落在那些世家大族的口袋里了吧?

刘宏有些委屈,但此刻,他也知道自己什么都辩解不了。

说到底,他终究还是有些放纵了。

错便是错,无可辩驳。

只是太祖当着张角这般说,确实是让他有些难以自持。

至于跟过来的一众汉臣,不管是汉初的萧何,还是元狩的卫青等人,包括其他两个时空的关、张、赵和诸葛亮。

所有人听到这般话,目光里皆是带着崇敬。

萧何眉间舒展,刘邦的话让他心里有些触动。

当年他之所以坚定的选择对方,便是因为这家伙心中知晓大义。

一边的诸葛亮心中亦是颇有感慨。

他下意识朝着边上的刘备看了一眼,太祖身上的这股义气,他也在自家主公身上看到过。

甚至于,主公身上的游侠义气、连带着那股子仁义,更为明显一些。

老痞子这番话,算得上是有些震耳发聩。

不仅仅他们身后的那群汉臣有所触动,便是边上的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感触。

这一刻,就连朱元璋在听到刘邦的话后,也在心里由衷的承认。

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是不如刘邦的。

紫金山建立大明的时候,朱元璋心中想的,也是让大明万世绵延。

为此,他设立皇明祖训,分封子嗣在外,让他们护卫大明。

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大明的延续。

为使得自家权力有所保障,他废除了长达千年已久的丞相制度。

为了皇权顺利接替,他可以在自己临死之前,铲除一切威胁到大明皇权的存在。

便是举起屠刀,杀得人头滚滚,他也在所不惜。

当然,这般事,眼前的刘邦也做了!

但他没有刘邦那么豁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