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陕西事(下) (1 / 2)
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黄来儿,黄来儿,该放羊去喽.."
"起床了.."
不知过了多久,几道有气无力的呼喊声夹杂着刺骨的寒风,透过瑟瑟发抖的木板,飘入早已空空如也的木屋,将躲在稻草中瑟瑟发抖的少年于睡梦中唤醒。
放眼瞧去,这名龟缩在稻草中的少年至多也就是十五六岁,眉眼还十分青涩,但兴许是营养不良的缘故,其本应容光焕发的脸颊却是呈现出病态的白皙,甚至在挣扎起身的时候还涌现了一抹转瞬即逝的痛苦。
在短暂的恍惚过后,强烈的饥饿感迅速传遍身体的每一寸角落,而屋外同伴的呼喊声更是加剧了少年内心的烦躁。
"都说了,别叫俺的小名!"
"俺叫李自成,有大名!"
如今他虽然孑然一身,每日都在为了温饱而奔波,但前些年爹娘还活着的时候,家中条件还算不错,也曾专门请了一位秀才给他取了个大名。
噗。
透过风声,若有若无的嗤笑声似是响起,但肚中饥饿的李自成却没有心思理会,而是小心翼翼的挪动身体,将一床被他藏在稻草中的被褥塞仔细隐藏。
时至如今,这床被褥几乎已经是他最为值钱的家当,也是他用以应付这个凛冬的法宝,实在马虎不得。
因为不愿意失去少年人最后的体面,李自成在哆哆嗦嗦起身过后,并未第一时间推开木门与同伴汇合,而是咬着牙从窗柩外捧了些积雪,准备借此擦拭脸上昨日放羊后留下的污垢。
尽管外人的面都说如今这世道比当年万历爷在为的时候要强上不少,尤其是朝廷今年刚刚委任了新的陕西巡抚,听说上任半年以来办了许多冤假错案,是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但是对于李自成而言,却没有感到有何不同。
起码万历爷在位的时候,他爹娘都还活着,他们家的日子虽然清苦些,但一年到头还能攒下些余粮,可是随着他父母的先后离世,他们家的那两亩薄田也因看病买药,归了村中的艾举人。
像他们这样的庄稼汉,一旦失去了土地,便与那无根的浮萍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连带着他唤做"李自成"的大名都渐渐被人遗忘。
在这延安府米脂县,像他李自成这般没有父母,没有军籍,没有土地,没有家室的糙汉,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不过说实在的,他并不羡慕那号称"铁饭碗"的军籍,他那年纪比自己还要大上几岁的侄子前两年便继承了他们老李家世代传承的军籍,可结果呢?
这么多年以来,洪武爷在位时,靠着"屯田制"分给各个军户的土地早就被军中将校们瓜分一空,所谓的"军籍"就像是戏文中孙猴子脑袋上的紧箍咒,除了束缚之外,没有半点作用。
今年夏天的时候,他那个侄子回过村里一趟,说是军镇换了新的巡抚大人,一次性补发了三个月的军饷,还给他这个"叔叔"拿了几个铜板。
"哎,军中都发饷了,可这地什么时候能多长出点粮食来啊.."
轻叹了一口气,李自成胡乱擦了擦脸,强忍住自门缝处钻进来的寒风,推开了瑟瑟发抖的木门。
屋外,刚刚呼唤他的同伴早已不见了踪影,李自成见状也没有当回事,而是沿着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往村中的艾举人家走去。
依着他琐碎的记忆,约莫在十余年前的时候,他们这陕西的"年景"便有些不太对了,几乎是连年天灾,冬天也冷得吓人,导致村里人的收成一家比一家少。
尽管收成不好,但官府的"赋税"却是一文也不能少的,否则不但要去官府吃板子,还得背上那有死无生的"徭役"。
百般无奈之下,村里人便只能拿出家中世世代代所积攒的些许银钱用以缴纳朝廷的赋税,却不想这土地的收成是一年比一年低。
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终于有那不堪重负的百姓咬着牙将家中种不出来多少粮食的土地卖给了村里的艾举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