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滨州热力集团的门前,钢管砸在玻璃门上的脆响,混着女人的尖叫炸开。

沈青云看见那个抱孩子的男人把孩子护在怀里,后背结结实实地挨了一棍,闷哼着跪倒在冰面上。

穿红羽绒服的女人想扑过去,被两个壮汉拽着头发拖到一边,手机“啪”地摔在地上,屏幕裂成蛛网。

“这帮疯子!”

沈青云往前冲了两步,却被张耀祖死死抱住。

“沈书记不能去。”

张耀祖的声音发颤,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这些人疯了,连警察都敢打的,您过去受伤怎么办?”

周大伟已经悄悄摸出手机,开始拨打电话,嘴里低声骂着:“这群狗娘养的……”

刀疤脸似乎没注意到角落里的轿车,他踩着那个男人的后背,冲剩下的人吼:“还敢来闹事不?再敢来,卸了你们的腿!”

他踢了踢地上的手机,往碎屏上啐了口唾沫:“滚!”

人群抱着头往路口跑,军绿棉裤的大爷跑两步就回头,拐杖掉在地上也顾不上捡。

穿红羽绒服的女人被壮汉推搡着,红色的身影在灰色的人群里格外刺眼。

很快。

他们就跑远了。

毕竟都只是一群普通的老百姓,手无寸铁面对这群人,不跑干什么?

“一群怂货!”

那刀疤脸骂了一句,便招呼着小弟们离开了这里。

面包车绝尘而去时,排气管喷出的黑烟卷着碎冰碴,落在沈青云的皮鞋上。

他看着满地的狼藉,摔碎的保温杯、散落的宣传单、沾着血迹的冰面,指关节攥得发白。

“沈书记,我刚才没办法,不拉住您,万一出事就麻烦了……”张耀祖的声音带着后怕,黑色夹克的领口被扯得歪斜。

沈青云没说话,他理解张耀祖的想法,对面二十几个人,自己这边就三个人,真要是动手的话,万一自己这个市委书记受了伤,他张耀祖这辈子就算是完蛋了。

想到这里,他径直走向那个捡拐杖的大爷。

老人的手在抖,捡起拐杖时,金属包头在冰面上划出道白痕。

“大爷,没事吧?”

沈青云递过去一张纸巾,把老人搀扶了起来。

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警惕:“你是……”

“我是来办事的。”

沈青云蹲下身帮他掸掉棉裤上的雪,对他问道:“那些人是谁?怎么敢这么嚣张?”

老人往热力公司的方向瞥了眼,突然往沈青云身后缩了缩:“别问了,惹不起。”

说着话,他拄着拐杖要走,被沈青云轻轻拉住。

“大爷,我是沈青云,新来的市委书记。”

沈青云的声音放得很轻,淡淡地说道:“您告诉我实话,我才能帮大家解决问题。”

老人的拐杖“当啷”一声掉在地上,他盯着沈青云的脸看了半天,突然抹了把脸:“您真是市委书记?”

见沈青云点头,他往地上啐了口唾沫:“那伙人是李忠原手底下的刀枪炮!热力公司的活儿都给他干,谁闹事就派他们来收拾。”

“刀枪炮?”

沈青云的眉头拧成疙瘩,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北人,他当然知道什么是刀枪炮。

东北自清末起便因闯关东移民潮形成所谓的“流人社会”,这种无根性社会结构为暴力团伙滋生提供了土壤。

日伪时期,关东军在东北建立兵工厂,大量枪支弹药流入民间,使枪成为权力的象征。

后来毛熊撤离时遗留的武器散落民间,进一步强化了枪炮在黑恶势力中的地位。

滨州八十年代一些黑恶势力团伙使用的锯短猎枪,正是日伪时期兵工厂的产物。

这种武器传统与清末土匪六大件形成历史呼应,构成刀枪炮称谓的物质基础。

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引发的下岗潮,使东北重工业基地陷入阵痛期。

滨州明轧钢厂等国企的破产导致数十万工人失去生活依托,社会管控体系出现真空。

在这种背景下,暴力团伙通过控制拆迁、物流等领域迅速崛起。

一些团伙在拆迁中使用猎枪逼迫居民搬迁,其解决钉子户的暴力手段需要直接的武力威慑,枪成为权力的外化符号。

同时,猎枪在当时东北农村易于获取,甚至能通过供销社购买,这种武器的普及性使枪炮成为黑社会的标志性标签。

说白了,刀枪炮称谓的形成,本质是东北特殊历史阶段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

从日伪时期的武器散落,到国企改革的社会震荡,从方言文化的具象表达,到媒体传播的符号固化,这一称谓既是暴力工具迭代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心理的异化投射。

但在沈青云的印象里,这帮人早已经应该消失了才对,没想到现在竟然又冒出来了。

“就是黑社会!”

老人的声音陡然拔高,又慌忙捂住嘴:“李忠原在滨州混了三十年,手下的人敢打警察、敢砸政府,谁都拿他没办法。”

他撸起袖子,小臂上有块褐色的疤痕,对沈青云说道:“前年我来讨说法,被他们打断了胳膊,报警也没用,最后不了了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忠原么……”

沈青云自言自语道。

“我知道这个人。”

张耀祖在旁低声补充:“李忠原早年靠收保护费起家,后来跟热力公司老总王大海勾搭上,垄断了全市的热力改造工程。南港区的管网改造,预算一亿三千万,听说实际花了不到六千万,剩下的都不知道干嘛了。”

顿了顿。

他对沈青云说道:“我在南岗区政府有个同学,他负责接待上访群众,听说过这个事情。”

沈青云捡起地上的宣传单,“南港区供暖维权”的标题被踩得模糊。

他想起昨晚看的规划图,南港区那片红色标注,此刻像块烙铁烫在心上。

“大爷,您住哪个小区?”

沈青云看向老爷子问道。

“富强小区,三单元。”

老人的声音突然哽咽:“沈书记,您要是真能管这事,就救救我们吧。我那小孙子才三岁,天天抱着暖气片哭,说想暖暖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