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各组代表依次起身,走向教室前方的小讲台。

投影仪的光柱穿过微尘,在幕布上打出清晰的序号和组名。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

首先上台的,是二组代表,省发改委的一位处长。

发言四平八稳,方案中规中矩:

严格按照最新政策补偿标准执行,对历史问题表示遗憾但强调依法依规,协调企业优先招聘失地农民。

标准的“上级机关”思路,稳妥,但也显得缺乏新意和解决深层矛盾的诚意。

接着是三组代表,一位来自省高院的学员。

发言逻辑严密,聚焦法律程序:

主张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当年征地程序是否违规违法,明确责任主体,再谈补偿。

方案透着法官特有的“程序正义”倾向,但缺乏对企业和农民现实困境的考量,显得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台下不少地方干部微微摇头。

轮到郑仪他们一组。

张林整了整衣领,步履沉稳地走上讲台。

他的目光沉稳地扫过全场,那份在小组内讨论时的从容自信此刻更加外放。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张林的声音不大,却自带一种地方大员的穿透力。

“关于临江腾飞项目遗留问题,我们组的建议核心是:纠错,定界,赋能,共赢!”

八个字,掷地有声。

他立刻开始阐述昨天在小组内提出的那套成熟方案:承认历史错误(纠错)、明确补偿边界和政策底线(定界)、提供就业安置和技能培训(赋能),最终实现矛盾化解和地方发展的共赢。

条理清晰,措施具体,既有对农民诉求的回应,也兼顾了企业和地方财政的现实压力,还巧妙地引入了“可持续生计”的长远视角。

他的发言获得了不少认同的点头,尤其是来自地方干部群体。

张林的方案,带着一股久经沙场的“务实”味道。

郑仪坐在台下,看着侃侃而谈的张林。

不得不承认,张林的口才和控场能力都是一流的。

但这恰恰是郑仪此刻最关注的。

他需要看看,当张林这套看似无懈可击的方案遭遇挑战时,他的真实反应是什么?他的底线在哪里?

机会很快就来了。

四组代表站到了讲台前。

刘建华。

他今天显然刻意收拾过,穿着那件相对比较新的深色夹克,头发也梳得一丝不苟。

但脸上那股被生活磨砺出的风霜和黝黑肤色,以及那微微佝偻的脊背,依然让他看起来与这个精英云集的场合格格不入。

他站在讲台前,显得有些紧张,双手下意识地扶住了讲台边缘,他又下意识地看向台下郑仪的方向。

郑仪正看着他,眼神平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鼓励。

刘建华深吸了一口气,仿佛汲取了某种力量。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他的开场带着浓重的乡音,声音也有些发紧。

“我叫刘建华,我代表四组发言。”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

“张市长刚才讲的方案,很好!‘纠错、定界、赋能、共赢’,八个字总结得漂亮!”

出乎意料,他竟然先肯定了张林!

张林坐在台下,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微微颔首,眼神深处却闪过一丝意外。

郑仪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

很好,第一步走对了。

“但是!”

刘建华话锋陡然一转,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带着基层干部特有的粗粝和直率。

“光漂亮话不行!落到实处才有用!”

他不再看讲稿,目光直视前方,仿佛穿透了教室的墙壁,看到了那些真实的村庄和愤怒的农民。

“我是从基层上来的!我太清楚这些补偿款怎么发下去的了!”

“文件写得清清楚楚,补偿款标准是多少!可到农民手里,七扣八扣,最后能拿到一半就算老天开眼!村集体提留一部分,乡镇要过一道手,甚至还有敢截留挪用的!为啥?因为没人盯着!”

“还有那个优先招聘失地农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