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朱雄英知道玉米刚传入大明时,产量不高。

原种种植的亩产,加上农民粗放似的种植,多为撒播,缺乏深耕和肥料,好像只有二三百斤的收成。

因此不足以与水稻产量抗衡,所以多用于粮食替补之类的,种植在贫瘠的山地丘陵。

后来徐光启曾提出,让玉米增产,需要采用粪田法,除了施肥以外,还要控制苗株间隙,可当地农民粗种种习惯了,官府也未推广开来,农民没那么大的积极性去研究试种,导致它的产量一直长期处于低迷阶段。

后来,明末动乱,加上天灾频发,玉米优势突显,种植得多了,有了经验与有效管理,产量这才渐步提升。

【大明什么人才都不缺,尤其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带种田天赋,再加上爷爷重视玉米种植,就算这一季秋收亩产上不去,下一季下下季,一定能行的!】

朱元璋早就有这样的打算,听到乖孙安慰他,好像生怕他不相信玉米能起到大作用似的,伸手揉了揉乖孙的脑袋,压低声音。

“咱已经让人去丈量京郊的荒地,准备开垦出来,大范围种植玉米。”

水稻小麦都挑地,这玉米产量低些但适应开荒种植,那就是天赐宝物。

出生就是佃户的朱元璋,不会像一些皇帝似的,看不上土里刨食的这点收成,认为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在朱元璋看来,良田被地方豪绅霸占着,普通老百姓累得要死要活,有时候赶上天灾都吃不饱饭,但荒地可是在朝廷手里握着,只要玉米能种植得出来,他就能死死地把控住荒地,将它们发放到百姓手里去,朝廷发放玉米种子,哪怕一亩只收一百来斤,那也比老百姓去佃地主的田种,来得实惠!

还有就是,老百姓不会像那些地主豪绅似的,把田地挂在官员名下不交税,欺下瞒上。

朱元璋把这些想法,跟朱雄英一念叨,朱雄英心中一动。

【爷爷,此时的荒地,只要开垦出来多上肥料,再把水利铺排开来,要不了几年就是良田!】

“咱也是这么想的!”

【为了防止地主豪绅乱占地,还有那些商人等开了海,光顾着赚钱不顾百姓的口粮,不如设置耕地限令,每省必须保证多少亩耕地不能减少这种。】

后世的智慧,这不就用上了吗?

耕地限令?

朱元璋与朱标对视一眼,父子二人都觉得,这个法子可行。

别看他们爷仨很强势,能够镇得住那些地主豪绅,达官显贵,可未来的继承者,一旦好竹出歹笋,天要亡大明,至少这项国策祖训一旦立住了,再怎样,百姓也不会饿肚子,易子而食了!

“咱明日就和老先生他们说一说这件事。”

朱元璋也不敢和别的臣子商量。

因为只有老先生和宋濂这些有理想,有气节的人,才不会在得知国策将立时,利用这个空档去牟利。

而其他的官员,都是家大业大族群庞大,不论是忠是奸,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朱元璋与乖孙一边说着,一边脚下不停地往玉米种植园走。

等进了园子,朱雄英一眼就看到了灯光下,那显眼包似的玉米苗。

【我的老天爷!这还是我认识的玉米吗?】

只见那些深绿色的玉米苗,一根根像火焰枪,要往天上冲似的,长得约莫有两人高,超过了三米。

朱雄英倒是经常在爹爹口中,听说玉米苗的长势,说李俨是按照种高粱的模式管理玉米的,还说这玉米长得和高粱差不多。

他以为是说外形,没想到连长度都这么相似!

朱元璋看到玉米苗上结的硕大的果实,正惊讶着呢,听到乖孙的心声,吓了一跳,赶紧问李俨。

“李主事,这是咱给你的种子种出来的玉米吗?”

这可把李俨给问懵了。

他又不能反问:陛下你亲自打水泡的种子,你忘记了?

只能含蓄的回答。

“是。”

“这玉米长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