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1章 现在的形势很严峻,往后会更加困难 (1 / 2)
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李乐缩缩脖子,“那不能,那不能,嘿嘿嘿。”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所以,正路,有,但不是你想的那种预约。”
“啥?”
惠庆放下杯子,“头一条,学术会议。这是最正经、最冠冕堂皇的抢滩登陆。”
“您的意思是……”
“把你现在已经成型的理论框架、核心概念界定、初步的分析模型,整理出来,不用多,万八千字,做成一篇会议论文摘要或者海报poster。”
惠庆解释道,“瞄准今年春夏之交,社会学学会的年会,或者信息社会、网络研究相关的专题研讨会,投过去。”
“这能行?可还,只是个框架啊....”
“怎么不行?”惠庆一挑眉,“会议本身就是交流初步想法、听取同行反馈的场合。别等论文完全成型,只要核心观点明确了,框架搭得差不多了,你去会上宣讲一圈,跟同行们交流交流,这优先权的印记,就算初步打下去了。”
“圈里人都会知道,我惠庆、或者森内特的学生,已经在做这个了。这就是跑马圈地,先插个旗儿。这就是最硬的时间戳。”
“双旦那边就算进度快,除非他们明天就能把文章塞进编辑部,否则只要他们也走开会这个正常程序,大家一前一后亮相,互相都能知道。到时候,谁先谁后,圈内人自然有判断。这叫阳谋。”
李乐眼睛一亮,“这法子好!而且会上还能听听意见,回来修改论文也更有的放矢。”
“还不算太笨。”惠庆点点头,“第二条路,稍微取点巧,但也算常见操作。按照国外比国内影响大,反应快的原则,找森内特教授要一些国际知名的社会学教授,或者期刊审稿人,写一封详细的邮件。”
“邮件?汇报进度?”
“不只是汇报。”惠庆小声道,“邮件里,把你这个课题的核心论点、创新点、目前的基本框架,清晰地、有条理地阐述出来。重点是,向他们请教几个关键问题。”
“请教问题?”
“对。这叫Academic Inquiry。知道什么意思不?”
“呃......学术,征询?这不就是Query Letter?”
“嗯,”惠庆眼中闪过一丝老练的光,“你是在向权威学者请教,但同时也是在邮件里,白纸黑字地留下了你的思考轨迹和创作时间点。这些国际知名的教授,他们的邮箱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术信誉的见证。”
“这封邮件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时间戳和人证的初步证明。将来万一真有发表优先权的争议,这就是一份虽然非正式但很有分量的旁证。而且,说不定还能意外获得谁的指点,甚至引来合作机会。”
“当然,措辞要谦虚,是真请教,不是去显摆。”
李乐听得连连点头,这招有点超出他的预料,细想之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还,还有么,老师?”
“这,第三么,”惠庆顿了顿,“算是预备吧,但在国外,尤其是一些前沿学科,用得很普遍。叫工作论文或者预印本。”
“预印本?这好像是搞物理的人爱用的吧?咱们社科也行?”李乐有些疑惑,这年头,预印本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远不如理工科。
“咱们燕大经管中心、还有社科院一些所里,其实也有自己的内部讨论稿系列,但影响力主要在国内。”惠庆解释道,“我指的是,如果你在国伦敦的时候,论文有了更成熟的草稿,可以尝试提交给LSE、哈佛、斯坦福这些顶尖大学社会学系或相关研究中心主办的工作论文系列。”
“它们通常有网站,会定期发布本系教师或合作者的最新研究草稿,供全球学者讨论引用。这虽然不是正式发表,但效力比会议摘要更强,几乎是准论文的级别,是抢占先机的绝对硬通货。”
“不过,这个对文章完成度要求比较高,你现在还早了点,但可以有个概念,到时候和森内特或者克里克特教授沟通看看。”
惠庆说完,往后一靠,看着李乐。
“会议、邮件请教、工作论文系列。这三板斧,都是堂堂正正的法子,不丢人,也符合学术规范。核心就是,在正式的、经过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出来之前,利用学术共同体内部认可的渠道和规则,尽可能早地、尽可能清晰地留下你的印记,宣告你的存在和贡献。”
“我明白了,老师!”李乐心中的焦虑消散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晰的行动路径,“就是不能干等着论文完全成熟,要在这个过程中,有策略、有步骤地发出声音,参与交流,先把名分在一定程度上定下来。”
“没错。学术研究是创造性的工作,但也离不开传播和交流的艺术。”惠庆肯定道,“记住,抢时间不是为了虚荣,而是为了让你辛辛苦苦产生的思想火花,能及时照亮它应该照亮的领域,不至于因为不必要的滞后而被埋没,或者陷入无谓的优先权争吵。但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惠庆又一次指向桌上那长长的书单和论文要求。
“所有这些抢的前提,是质。最后能不能立得住,能不能让圈内人服气,还得看你有没有扎实的内容、严谨的论证、创新的观点,否则你喊破大天,也只是哗众取宠,徒增笑耳。”
“先前蹦跶得越欢,到时候摔得就越惨。”
“我明白,惠老师。”李乐这次回答得郑重了许多。
“嗯,有这个心就行。”惠庆摆摆手,“具体操作上,会议和工作论文的事儿,你可以开始留意了。有哪些会,投递摘要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工作论文系列怎么申请,这些信息,自己去查,去问,这也是博士生该有的能力。别什么都指着我给你喂到嘴边。”
“哎,好嘞!谢谢惠老师!”李乐心里有了底,也清晰了方向,至少是有了应对竞争的法子。
“什么都得让人教,只知道埋头拉车,” 惠庆鼻孔出气儿,“活儿还是得你自己干。赶紧滚蛋。记得啊,质量!质量要是出了问题,别说双旦的,就是火星的跟你抢,我也先把你那篇论文给毙了,甭带着我跟你一起丢人!”
“不敢不敢,保证质量!”李乐讪笑着,拿起那份书单和考试表,小心翼翼地退出了办公室。
门关上,惠庆嘴角一翘,嘀咕道:“这小子,还知道着急,不算太愣。”说完,又拿起那份关于李乐他们课题的简单说明,看了看,手指在“双旦大学”那几个字上点了点,若有所思。
。。。。。。
李乐从惠庆的办公室出来,没回小屋,直接一个电话把张曼曼和梁灿薅到了37楼的车棚边上。
北风呼呼得,可李乐却敞着怀,扇由内而外的那股子热气儿。
“咋滴啦又?火急火燎的?我那正弄着我那学科考试的事儿呢,你是过了,下学期一开始就轮到我了。”张曼曼裹紧羽绒服,没好气地跺着脚。
一头散发支棱着的梁灿则缩着脖子,双手揣袖筒里,嘴角歪叼着根烟,一副“你最好有正经事”的德行。
李乐倒是没绕弯子,把惠庆的话原样倒了出来,重点突出,“双旦那边,有人,搞的跟咱们几乎一样,可能七八月份就能发。”
“艹!”
“衰!”
空气瞬间凝了一下,两人都是一愣。
张曼曼一皱眉,“那边,哪个老师打头?具体做哪个细分方向?实证还是纯理论?”
“不知道。”
梁灿嘬了口烟,眯起眼,“他们的理论切入点呢?是侧重权力分析,还是沟通理性在虚拟空间的适用性?或者走更实证的量化路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