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火光在我眼前炸开的那一刻,确实畅快!然而,就在那一瞬间,梦醒了。”

“刺眼的阳光照进窗棂。梦里那惊心动魄的火光和爆炸声消失了。房间里很安静,只有我自己的心跳声——咚,咚,咚。”

“我知道,那是梦。”

“我比谁都清楚。纸飞机,哪怕叠得再漂亮,飞得再高……它也终究只是一只纸飞机。”

“它轻飘飘,没有力量。它承载不了炸药,撞不破铁甲战车,撕不碎侵略者的钢枪利炮,更挡不住那些夺走我们家园、屠戮我们同胞的日本强盗!”

“诸位,“靠纸飞机不行!靠空喊口号也不行,我们只能,也必须依靠一个东西——那就是实实在在、能让敌人粉身碎骨的力量!”

秦浩紧握拳头,一字一顿,掷地有声:“要想不做亡国奴,只能依靠真飞机!真大炮!”

“从今天起,你们的战场,就在这里!在关中大学的图书馆里!在你们日夜自习的教室里!在你们可能觉得枯燥的物理、化学、工程图纸上!在那些冰冷的机械和精密的计算中!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实验台上的仪器、机床上的部件——它们将来组装起来,就会是你们今日梦想中的真飞机、真大炮!那才是雪耻报国、光复河山的真正力量!”

秦浩的话语,宛如黑夜海面上亮起的灯塔,瞬间点燃了另一股截然不同的热潮——一股涌向知识、涌向技术、涌向实干的热潮。

接下来几天,关中大学内部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机械工程、应用化学相关的专业——突然人满为患。

工学院的教室里挤满了学生,走廊上都挤满了蹭课的身影。许多年轻的文学才子放下了诗卷小说,笔记本上开始画满了齿轮、杠杆、化学方程式。

教授们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抱怨微积分和理论力学太难的文科生,此刻眉头紧锁却也异常专注地推导着公式。

图书馆里,有关工程制造、金属冶炼、航空动力学、火炸药原理的外文书籍和专业期刊成了最紧俏的“抢手货”。

学生们如饥似渴地阅读、抄录、讨论,白炽灯在深夜里照亮着一张张求知若渴的年轻脸庞。

昔日吟风弄月的角落,现在充斥着关于“合金比例”、“弹道计算”、“发动机效率”的低声争论。

岁月如白鹿原上的溪流,在激越的回响后,带着更深沉的力量静静流淌。

1931年至1937年的六个春秋,对于中华民族是屈辱与抗争交织的苦难岁月,对于关中大学的学生而言,则是埋头苦干、砺剑锋刃的蛰伏期。

当年挤在讲台前抄笔记的文学青年,眉宇间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工程师的严谨和沉稳。

曾经在游行队伍前列激昂演讲的学生领袖,如今是车间里最能熬夜解决技术难题的“拼命三郎”。

操场上奔跑的身影少了,图书馆、实验室通宵达旦的灯火成了常态。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彻底撕碎了短暂的宁静,全面抗战爆发!国难当头,哀鸿遍野。前线浴血的将士们面临着一个比敌人更可怕的困境:极度匮乏的武器弹药!东北的重工业基地早已沦陷敌手,后方新建立的兵工体系捉襟见肘,前线急需的枪支、弹药、迫击炮弹如远水解不了近渴。

一时间,“缺枪少弹”成了笼罩在各个抗日战场上的沉重阴霾。无数装备简陋、英勇无畏的士兵,只能以血肉之躯硬抗日寇的飞机大炮,伤亡之惨烈,令人扼腕。

此刻,大后方战略枢纽西安的地位陡然凸显。它被赋予了新的、关乎民族存亡的重任——成为支撑抗战的“兵工命脉”!一座座崭新的兵工厂、修械所如同雨后春笋般在西安城郊及周边地区紧急建立、扩张起来。

就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关中大学积蓄了六年的力量,轰然爆发!

成千上万的关中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工科的精英们,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如同奔向各自战斗岗位的士兵,以最快的速度奔赴西安及邻近地区各大兵工厂:

从历史悠久的大型军工厂如巩县兵工分厂西安办事处、新建的陕西第一兵工厂,到为地方部队服务的修械所,再到生产特殊零件和化工原料的配套小厂……处处都能看到关中大学学生的身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些维系着前线将士生命的军工厂中,活跃在第一线的核心工程师、关键技术骨干、车间生产主管、质量检验负责人……超过60%都来自关中大学!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

从1937到1945,抗战八年,烽火连天。

关中大学作为大后方的重要教育基地,其工科院系的师生从未离开过为抗战服务的核心岗位。

每一届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首选就是奔赴全国各地的兵工厂、军事研究机构、甚至是冒着炮火硝烟深入前线的随军技术保障队伍。从初期的仿制维修,到中期的技术攻关、效率提升,再到后期的质量稳定、小规模创新,他们始终是支撑后方军工生产、保障前线弹药供应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当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时,那些在西安各个工厂车间里、在绘图板前、在轰鸣机器旁奋战了无数个日夜的关中大学毕业生们,

脸上除了喜悦的泪水,更透着一丝自豪——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磨练的技能,实实在在地为这场伟大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这14年里,秦浩也从关中大学校长一路升任陕西教育部长,不过他始终兼任着关中大学校长的职务。

就在所有人都为抗日战争胜利欢呼雀跃时,秦浩脸上却没有多少喜悦,因为他知道接下来还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即将打响。

也就是在这一年秦浩辞去了所有职务,带着冷秋月跟儿子回了白鹿原,这一消息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 ?抱歉小伙伴们,白鹿原的时代背景太过敏感,很多剧情都不能写,只能在下一章做个简短的结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