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秋光收尽寒初透,檐角霜痕始见冬。

如今京中已妥妥步入冬季,长街上的风裹着寒意掠过,往日里轻便的衣衫早已换下,百姓们或裹着厚棉袍,或殷实人家拢紧了毛边斗篷,连脚步都比秋日里沉了几分。

街角的炭火摊子前渐渐聚了人气,黑红的炭块码得齐整,木柴捆成扎实的小垛,掌柜的嗓音裹着白汽,招呼声里满是暖意。

京城的冬味最是特别,凛冽的风里总掺着股子鲜活的烟火气。是胡同深处飘来的烤红薯香,是窗上凝了薄霜却透出的暖光,也是行人呵出的白气里,藏着的寻常日子的热乎劲儿。

正阳门外西侧,那处今年修葺焕然一新,此前因筹办女官考核而声名鹊起的这处衙门,今日门内又传出人声与脚步声,细碎动静顺着门缝飘出来,勾得人好奇内里情形。

朱漆大门刷得锃亮,门楣上悬着的匾额蒙着块簇新红布,边角垂着的金线在冷日里晃着微光。

此刻门扉大开,里头人影攒动,引得路过百姓都停了脚,抻着脖子往里瞧。

只见好些丫鬟模样的姑娘正忙着打扫布置,她们却与寻常大户人家的丫鬟截然不同。

这些姑娘身上的袄子不是俗常的青灰靛蓝,而是素色缎面绣着细巧纹样,发髻也梳得别致,不是简单的双丫髻或圆髻,倒像是宫里流行的“小两把头”,簪着素银小簪子,走路时身姿端方,连递东西的手势都透着股规整劲儿。

有见识广的百姓眯着眼瞅了半晌,捻着胡须低声道:“这气度,怕不是从宫里出来的?”

话一出口,周遭百姓更来了兴致,三三两两聚在门外,冬日里本就少热闹,这般新奇景象,谁也不愿错过。

忽然,“当——”一声铜锣响穿透寒风,吉时到了。只见一个领头的丫鬟走上前,两个小厮一左一右捏住红布边角,随着又一声锣响,红布“唰”地被掀下,露出匾额上烫金的三个大字。

“养济寺—”

紧接着,鞭炮声骤然炸响,噼里啪啦的声响裹着硝烟气飘向街巷,远处烤炭火、买冬菜的百姓听见动静,也都提着篮子往这边赶,不大的街口很快围得水泄不通,人人脸上都带着瞧热闹的笑意,倒比寻常过年还要添几分鲜活气。

养济寺的选址本就占尽地利,恰在京城内城与外城的交界地带。

这里既是南北往来的要冲,也是市井百姓杂居、人流最稠密的去处。

朝廷将新衙门设在此地,这份用心,明眼人一看便知分量。

此刻,随着门前鞭炮声噼啪炸响,硝烟裹着热闹气往街巷里飘,原本散在街角买炭、挑担的百姓,都循着动静往这边涌,不一会儿就把养济寺的朱漆大门围得水泄不通。

红布落下时,“养济寺”三个烫金大字在冷日里亮得晃眼,人群里顿时起了嗡嗡的议论声。

“这就是朝廷新立的衙门?”有人抻着脖子问,身旁立刻有人接话:“可不是!我前儿听茶馆里的说书先生讲,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四品衙门呢!”

京城里的百姓,见多了官场规制,对官职品阶的门道比别处人精熟,一听见“四品”二字,议论声顿时高了几分。

“四品?那可不一般!”一个穿棉袍的老者捻着胡须点头。

“听说专管那些吃苦受难的百姓,这……不就是个大点的善堂么?”

话刚落,就有人摇头反驳:“可不能这么说!善堂是什么?不过是搭的收留处,哪有朝廷册封的衙门规制?

前几日城门口贴的告示你没瞧?上面写着,这养济寺要管的事,可比善堂宽多了!”

“宽多了?我倒听说,这衙门还想协管天下女子的事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