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昨天家长会人太多挤不进去,今天被老师单找谈话。读者老爷们的建议都有看,就和娃沟通了两天,让娃自己说,以后想干嘛,娃琢磨两天,说,生物吧,学脑机接口,以后能帮视障、瘫痪、肢体残疾的人改善生活质量。老师说娃有善心,一查专业表,得,没一个低于211的,诶,努力吧。)

复大学社政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空调口吹出的暖风,把会议桌旁一位教授仅有的几根,用来遮盖盐碱化的头顶的长发,吹着像哈达一样舞动着,这教授连忙伸手捂住。

旁边还坐着的几位教授和评审专家,似笑非笑的看了眼。坐在首位的系主任翟晓鹏捏起茶杯抿了一口,“杨老师,要不,你往后坐坐吧。”

“诶,好,好。”

“邹老师,你继续。”

“是,主任。”

邹杰,社政学院新引进的讲师,脚盆京都大学回来的博士,穿着一身合体的藏青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混合着紧张与自信的光彩。

手握激光笔,配合着PPT页面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提纲、数据图表和引用文献,阐述着他的中期报告。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网络社会并非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社会关系在新技术媒介下的延伸、重塑与映照。”

“其运行逻辑,依然遵循着社会学的基本范式,但在权力结构、互动方式、群体形成、文化表征等方面呈现出显着的异质性......”

声音清晰洪亮,语速控制得恰到好处,显然经过精心排练。

“目前课题进展顺利,已完成核心文献的梳理与评述,初步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阶段性成果方面,已在《社会》、《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相关子论文两篇,另有两篇在审。”邹杰顿了顿,加重了语气,

“主要创新点在于尝试将经典社会学理论,如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与网络空间的新现象进行对话和整合......力图构建一个既能解释线上互动特殊性,又不脱离社会学经典传统的分析框架.....”

“并进行跨语境的应用与检验,用以分析网络社群中的权力博弈、身份建构和共识形成机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国内学界在此领域系统化研究的空白。”

听着邹杰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试图将自己的研究置于一个宏大而坚实的理论谱系之中,几位老教授偶尔点头,更多的是不动声色地记录着什么。

似乎一切顺利,邹杰脸上的笑容愈发浓郁。

直到进入提问环节。

一位戴着深度眼镜、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率先开口,他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问,“小邹老师,你报告中多次提到系统梳理、整合构建?”

“是的,这是我深入这个课题的方向。”

“嗯,很好,不过,我注意到,目前国内,尤其是燕京大学那边,有位叫李乐的学生,现在好像也是博士了。他在前几年,就已经连续发表了好几篇高质量的文章,讨论的就是虚拟社区的权力结构、网络文化的生成逻辑这些话题。”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些,众人的目光聚焦过来。

老先生继续道:“我仔细比对了你的报告,你提出的几个核心论点和分析框架,发现与李乐已发表作品中的思想,存在相当程度的....怎么说,相似性。”

“特别是关于网络社群内非正式权力结构的生成、以及线上互动如何影响线下社会资本这两点,与李乐02年的那篇发在《社会学研究》上的文章,切入点基本是一致的,对于这一点,你作何说明?是否存在过度借鉴的嫌疑?”

问题直白而尖锐,空气仿佛凝滞了几秒。

邹杰脸上自信的笑容未减,似乎早有准备。他微微躬身,从容应答:“谢谢王老师的提问。您说的这一点,我非常清楚。李乐的研究确实起步很早,也极具开创性,我在脚盆读博期间就仔细研读过他的文章,深受启发。”

“学术研究本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前人的研究,无疑为我们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极高的起点。”

邹杰巧妙地将可能的“抄袭”的指控转化为“受启发”和“站在前人肩膀上”,语气诚恳。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我在分析线上舆论对现实身份的固化效应时,引入并拓展了符号暴力在网络语境下的操作化定义,这一点是对已有研究的一个推进。在基础性的框架上出现某些相似,我认为是学术积累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关键看能否在共同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属于自己的贡献。”

“而且,在我所有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中,凡是引用、借鉴李乐以及其他学者观点的地方,都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清晰标注了来源。这一点,评审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可以随时核查。”

这番回答滴水不漏,既承认了借鉴,强调了规范,又点出了自己细微处的“创新”,还将潜在指控化解为“学术积累的正常现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另一位中年女老师接着提问,语气温和但问题核心依旧犀利,“邹老师,我同意学术研究需要继承和发展。不过,从你目前展示的成果来看,整合、概括、归纳的痕迹确实比较重,将现有理论应用到网络新现象的解释上,这很好,但原创性的、颠覆性的理论创见,似乎还显得不足。”

“你提到的创新点,更多像是应用层面的扩展和验证。你如何回应这种看法?下一步计划如何凸显本课题的真正创新性?”

邹杰深吸一口气,这个问题点到了他的软肋,却保持着镇定,“张老师的问题非常专业,点出了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确实,目前的中期报告更多呈现的是系统性梳理和基础框架构建。”

说完,侧身指向PPT上一页还比较空白的图表,“真正的创新性突破,我们寄托于后续的实证研究部分。”

“目前,我们课题组正在集中力量,针对特定网络社群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搜集整理和深度分析。我们试图精确刻画信息在虚拟社群中的传播路径、衰减节点以及如何转化为线下行动的动力学模型。”

“例如,我们正在设计模型,以期能更精准地预测某一网络议题的发酵临界点及其现实影响强度。这一部分的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模,将是我们最终结题报告中最具创新性的核心内容,目前仍在紧张进行中,所以未能在此次报告中充分展示。”

这个回答将创新性寄托于“未来”的实证工作,虽然有些取巧,但也合情合理,毕竟这只是一次中期检查。

随后,几位老师又询问了经费使用情况、后续数据获取的伦理考量、以及预计的结题时间等问题,邹杰一一作答,思路清晰,显得准备充分,会议节奏逐渐重回他的掌控。

评审会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专家们低声交谈着陆续离场,邹杰一边整理电脑和材料,一边暗暗松了口气,自觉表现尚可。

“邹杰,你留一下。”系主任翟晓鹏的声音传来。

邹杰忙抬头:“翟主任。”

翟晓鹏走过来,“邹老师,汇报得不错。”

“谢谢翟主任肯定,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邹杰连忙谦逊道。

翟晓鹏点点头,指了指邹杰刚才放下的论文打印稿,声音不高,语重心长,“不过,刚才王老师提的那个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你还是要时刻放在心上。”

“借鉴、参考,都没问题,学术就是这么做的。但分寸感很重要,尤其是当你和别人的研究领域、方向甚至视角高度重叠的时候。怎么样在引用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快、更清晰地走出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无法替代的学术标签,这是你需要认真思考的。”

“不要满足于做一个优秀的整合者或阐释者,要争当开创者。这里面,度的把握很关键,转换的功夫要下足。”

邹杰立刻点头,态度诚恳,“我明白,主任您放心。我会特别注意这一点,后续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提升部分,一定会着力突出我们课题组独立的思考和原创性的贡献。”

“嗯,有这个意识就好。”翟晓鹏点到为止,不再深究,换了个话题。

“对了,寒假过后,三、四月份吧,系里打算组织几个像你这样的青年骨干教师,去燕大社系做个交流,互相了解一下研究进展,也展示一下咱们年轻老师的风采。你准备一下,到时候你肯定是主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