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学www.geilizw.com

李乐一瞧,忙伸手在娃的后背上轻轻拍了拍,这才把似乎要想拉警报的李笙洪重新没了动静。

“关门,关门。”

两人逃也似的出了房间,又小心翼翼的关上房门。

大小姐手一指李乐,“给你说的别进去别进去,差点儿吧?别忘了,咱家俩呢,一个醒,另一个跟着醒,阿妈说的,摁了葫芦起了瓢。”

“噫~~~都会用俚语了?”

“你管我会用不会用。赶紧滴,洗澡去,把衣服换了,这一身味儿。”

“得令!”

洗完澡换上身和大小姐同款的居家服,李乐满脸通红的从卫生间里出来。

“呀,你这,让人煮了?”正捧着本文件夹的大小姐一抬头瞧见,说了句。

李乐一遍擦着脑袋,一边抱怨,“啥啊,我说你以后能不能洗完澡记得把把手归位,好么,这一拧开,杀鸡蜕毛的水温,差点儿把我烫熟了,把你们女的咋这么耐热。”

“我瞅瞅,真烫红的?”

李乐把脖子伸过去,大小姐一瞧,“阿一古,忘了忘了,你下回注意哈。”

“哦,我下....诶?不是,我让你注意。”

“哈哈哈~~~”

“绕我?”

“mua!行了吧,这回不烫了吧?”

“还有点儿,再来一下,这边儿。”李乐指指另一边脸。

“mua!”

“还有这儿。”

“去去去,够了,不给了,别耽误我看资料。明天要和电子那边的两个部长开视频会要说到的。”

“行吧,行吧,你忙你的,我忙我的,互不打扰。”

李乐起身,拿起手机,翻着电话簿。

“这么晚,还给谁打电话?”

“那边可不是半夜。”

走到屋子另半边的书桌旁,打开笔记本电脑,看了看时间,拨号。

听筒里传来漫长的“嘟~~嘟~~~”声,就在他以为没人接听,准备挂断重拨时,电话被接起来了,一个带着点不耐烦、却又异常熟悉的懒洋洋的声音响起:“Hello? Sennet speaking.”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森内特教授?我是李乐。”

“Li?” 那边的声音略微提高了半度,似乎有些意外,随即带上了点调侃,“噢,我说这个号码前几个号熟悉,后面就不认识了,怎么,换号码了?”

“啊,得了部新手机,老手机也得用,这个号您一会儿存下。”

“OK。不过,你那边应该是夜里十一点多了,怎么?终于发现燕园的藏书比不上LSE的角落,迫不及待想回来了?还是惠教授又给你布置了什么让你想连夜游过英吉利海峡的作业?”

听到这话,李乐甚至能想象出老头此刻一定正眯着眼,嘴角挂着那标志性的、略带嘲讽的笑容。

“教授,伦敦的天气确实值得怀念,”李乐苦笑一下,切入正题,“不过,这次打电话,确实有点紧急情况想请教您。”

“问题?什么问题?”

“我可能遇到点麻烦,或者说,竞争。”

“竞争?”森内特教授似乎来了点兴趣,“细说。让我猜猜,是你那篇雄心勃勃、试图给网络社会学的论文?”

“是,我刚得到消息,双旦大学那边有一个团队,研究方向、核心议题甚至理论框架,和我们高度重合。他们可能比我们早几个月发表。”

李乐尽量简洁地把双旦大学邹杰团队可能在进行高度相似研究、以及对方很可能在七八月份就能发表的事情说了一遍。

“.....所以,惠老师建议我们,不能干等论文完全成熟,得想办法先留下时间戳,宣告我们的存在。比如,把初步成型的框架和核心论点,作为工作论文提交到LSE的数据库里,另外,也向一些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发学术征询邮件。”

李乐顿了顿,声音更诚恳了些,“教授,您看……我们这篇工作论文,有可能加入到LSE的论文系列里吗?还有,您能不能……提供一些可能愿意接收这种征询信的、比较对路的教授的邮箱?”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只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李乐的心提了起来。

忽然,森内特教授发出了一阵低沉而了然的轻笑,仿佛听到了什么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啊哈,经典的学术竞赛。欢迎来到真实的学术世界,李。你以为发现是坐在象牙塔里等来的?不,它们是抢来的,有时候甚至是从别人桌上直接拿走的。”森内特的语速快了起来,“你们东方不是有句俗话叫什么来着?英雄的视野是相同的,要我说,狗屎,不过是聪明人总在相同的垃圾堆里翻找,难免撞见同一块骨头。”

李乐苦笑:“所以,这块骨头.....”

“谁先叼进自己窝里,谁就是它的主人。另一个?顶多算个提供了点咀嚼灵感的旁观者。”森内特毫不客气地说,“学术史上这种事儿多得能填满泰晤士河。”

“知道上世纪那两位争文化资本概念首创权的先生吗?A先生研讨会上的发言稿神奇地出现在了B先生即将发表的论文里,只是换了一套更花哨的修辞。结果?B先生成了文化资本他理论上的爹,A先生?哦,现在提到他,人们只会说,哦,那个也做过类似研究的人。”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种冷幽默:“还有六十年代,关于符号互动论的那点事儿,两个天才几乎同时触碰到了核心,结果一个因为早发表了几个月,名字被刻进了教科书,成了学派奠基人。”

“另一个呢?哦,他后来也不错,只是每次提到这个话题,都得多花十分钟来解释自己并非抄袭或跟风,但话语权?早就丢了。”

森内特教授叹了口气,“做学术,这不总是纯粹关于才华,李。很多时候,关乎时机、运气,以及一大剂量的战略性偏执。”

“现在,欢迎来到真实的学术世界,这里不光有图书馆的灰尘和咖啡因,还有发令枪和隐形赛道。”

李乐似乎有些明悟,“所以,惠老师的建议,就是发令枪响后的策略?”

“当然” 森内特肯定道,“你现在遇到的,是每个学者成长路上的必修课。记住这次教训,以后但凡觉得课题有了点眉目,核心论点基本稳固,就要立刻有‘时间戳’的意识。”

“工作论文、学术会议、甚至就像这样给足够分量的同行发邮件讨论,都是光明正大占据地盘儿的好办法。这不卑鄙,这是对你自己智力劳动的必要保护。”

“我明白了,教授。”

“嗯,脑子转得还不算慢。”森内特似乎满意了,“工作论文没问题,你把整理好的框架和主要论点发给我,我来处理,挂到我们中心的系列里。LSE的招牌,足够让大部分人承认这个时间点的有效性。”

李乐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赶紧道谢,“太感谢您了,教授!”

“先别急着谢。工作论文的事,你把摘要和初稿尽快发我。我会看看,如果质量还过得去,不像是在浪费LSE的服务器存储空间,我才会挂上去。”森内特泼了盆冷水,“至于征询邮件,嗯,那些老家伙们的邮箱,平时塞满了各种求助和垃圾,想让他们看一眼,你得有点名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电话里,森内特似乎在翻找什么,传来敲击键盘的声音。

“我一会儿发你一份名单,上面是一些,嗯,还算有影响力的家伙,主要是几个顶级期刊的现任或前任编委。”

“等我看过你的工作论文,你给他们发邮件时,开头直接写我是森内特教授的学生,关于网络社会学的基础建构有些问题请教。这帮老狐狸,看在我的面子上,至少会打开看一眼。”

“记住,问题要尖锐,直接点出你最核心、最具争议性的论点,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好奇,让他们忍不住想反驳或者评论几句。他们的回复,本身就是最好的时间证明和背书。”

“但看在老天份上,别听起来像个乞求帮助的傻B学生。你不仅仅是在标记地盘,你是在可能开启一场对话。”

李乐搓搓下巴,想了想,“您是说,就像往粪坑里扔炮仗,炸出屎来,看谁先闻着味儿过来舔一口,记录下来?”

“粪坑?哈哈哈哈~~~~咳吭,吭~~~~”森内特大笑到了咳嗽,缓了缓才说道,“粗俗但准确的比喻,李,记住,以后当你觉得一个想法开始成型,哪怕还不完美,就要学会给它打上你的烙印。”

“学术不全是埋头苦干,还得抬头看方向,甚至....偶尔还得插个旗子占个地盘儿,让别人在一些理论上,永远绕不开你,但,这就是策略,无关道德。”

“嗯,这次学到了,但是也付出点代价。”李乐叹了口气。

“微不足道的代价,至少你提前发现了,而不是等人家论文发表了才后知后觉。对了,你什么时候滚回伦敦?克里克特已经在我耳边念叨好几次了,说她手里的资料缺一个勤恳的白痴来整理。你再不来,她可能要考虑从大一抓一个本科生过来了,我觉得,效率说不定比你高。”

李乐几乎能想到克里克特教授皱着眉、挥舞着他那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稿纸的样子,不由得缩了缩脖子,“我定了年初一的机票,教授。过完年就回去。”

“年初一?你们不过年的吗?......好吧好吧,总之,尽快。别忘了把你的工作论文和会议综述先发我看。”

“明白,谢谢您,教授!”

“小子,希望下次听到的消息是你成功插旗,而不是被人抢了阵地哭鼻子。再见。”森内特干脆利落地挂了电话。

听筒里传来忙音,李乐握着电话,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窗外,燕京的冬夜寒意正浓,但他的心里却因为远在伦敦的那通毒舌又可靠的越洋电话,而变得踏实了不少。

打开邮箱,果然一封新邮件已经躺在了邮箱里,附件是一份长长的名单和简单的说明。

真实的学术世界?李乐笑了笑。